-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栏[09/30]
-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数[09/30]
-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收[09/30]
-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投[09/30]
-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征[09/30]
-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刊[09/30]
人工智能时代,轨道交通如何用人用数据?“上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记者 | 陈怡 摄影 |季俊辉 去年年底,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强调要以数字底座为支撑,全面赋能城市复杂巨系统。落实到上海地铁,数字化转
记者 | 陈怡
摄影 |季俊辉
去年年底,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强调要以数字底座为支撑,全面赋能城市复杂巨系统。落实到上海地铁,数字化转型包括建设的数字化转型、运营的数字化转型、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和维保的数字化转型。基于此,在“十四五”开局之际,上海市科协和上海申通地铁集团于近日联合举办“城市数字化转型下的智慧轨道”沙龙,以当前轨道交通关键风险与痛点为切入点,探索相应的态势感知、预测和应对处理方法,描绘数字轨道交通的技术路径和前景,为上海和各地轨道交通新发展提供思路和参考,也为提升城市数字化创新策源能力和上海打造“国际数字之都”贡献智慧。
本次沙龙也是“上海科坛”2021年系列活动之一,由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马兴发主持,市科协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黄兴华出席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人工智能安全专委会主任何积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院长李儒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沈学础参加活动。
沙龙活动中,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技术中心总工程师王大庆、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徐怀宇、上海嘉成智慧轨道交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史和平分别作了题为《轨道交通的智慧化发展》《城市数字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基于云平台的轨道交通车站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报告;陈湘生、何积丰、李儒新、沈学础等4位院士分别作了主题发言;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总裁、党委副书记毕湘利,上海交通运输研究中心理事长干观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史海欧,以及上海申通地铁集团、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深圳地铁、重庆轨道集团等相关单位的专家20余人结合自己专业领域参与交流讨论,发表观点。
数字化同时应兼顾轨道交通网络安全
据介绍,上海目前14号线、18号线二期等工程仍处于关键建设阶段,崇明线等近期建设线路已陆续开工,13号线二期、19号线、23号线等线路已处于前期筹划设计阶段,“十四五”期间建设风险依然严峻。在当前超大规模地铁网络背景下,上海轨道交通系统面临着超强客流、巨量设施设备安全管控、员工操作安全管理、外部侵限干扰等巨大运营安全压力。尤其是在总量巨大的设备规模下,旧线设备老化和新线设备系统磨合带来的设备故障影响大,而设备维修资源又在被摊薄。对此,王大庆指出,要把原先的故障修逐渐向预防修过渡。过去强调的物理隔离对于数字化底座而言是一个障碍。
徐怀宇介绍,中国每天有3000多辆高铁在运行,每辆每天上传10G的数据;仅上海动车段就有400多辆动车,每辆车有一两千个维度的数据。但很多数据在被上传以后,往往缺少管理。他期望“AI+检修大数据平台”建立后,可以实现实时运维。
深圳地铁花了49.8亿全权委托华为做数字化建设。陈湘生院士指出,轨道交通数字化的过程需要有规范、规程、指南、风险判识、预警处置等,每一种逻辑之间的判据不是仅靠任何一家行业外的企业能够制定的。数字化工程尽管大家呼声很高,但实际见效很慢,一定要有战略支持。他建议轨道交通的数字化建设采取小步快跑、急用先做,最终实现新旧设备的技术兼容和在保护知识产权基础上的开源共享。
陈湘生院士还提出,程序再造将带给地铁系统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这需要行政体系的决策来明确其合法性。轨道交通系统即使具备全自动运行的条件,也需要配备一定的人员,不要轻易提倡全自动运行,否则很可能一条线出问题,全网瘫痪。关于轨道交通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之间的感知,他表示,数字化建设任重道远,目前软件的可靠性尚不能得到百分百的保证,因此暂时不赞成用软隔离解决,还是需要进行硬隔离,以确保安全。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shjtdxxb.cn/zonghexinwen/2021/0501/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