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探索东方设计理路,培育世界一流学科——2017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7年10月21-22日,作为第三届东方设计论坛的主要活动之一,2017一带一路与东方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设计科学学会(

2017年10月21-22日,作为第三届东方设计论坛的主要活动之一,2017一带一路与东方设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设计科学学会(ISDS)、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地产闵虹集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承办,并得到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经济媒体联盟、中国产业网、《中国名城》杂志社、上海市MFA教指委、南京艺术学院上海校友会的大力支持。商务部原副部长张志刚、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助理姚金光、文科建设处处长吴建南、上海地产闵虹集团副总经理张志雄、上海港湾集团董事长徐士龙、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范识宇、国际设计科学学会前主席约翰·沙克尔顿(John P. Shackleton)、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哥特·格鲁宁(Gert Groening)教授、匈牙利佩奇大学肖玛(Istvan Kistelegdi)教授、复旦大学孟建教授、东南大学陶思炎教授、同济大学陈健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顾平教授、上海大学苏金成教授等国内外嘉宾、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共200余人出席。本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特邀主题报告6篇,大会报告12篇,分论坛报告24篇。会前评选出“第二届东方设计优秀论文奖”50篇,其中一等奖8篇,二等奖16篇,三等奖26篇。

21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韩挺主持。吴建南、张志雄、徐士龙、周武忠分别代表主办单位、企业单位和承办单位致辞。其中,本届会议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创新设计中心主任周武忠教授在欢迎辞中说,当前,在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背景下,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与整合现代科技成果的创新设计手段相结合而构建的东方设计学,将大有可为。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大设计”学科已经凝练了设计理论与方法、产品与智能设计、视觉与信息设计、空间设计与管理、可持续环境设计五个学科方向,正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设计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借助创新设计中心这一国家级、开放性、国际化的学术平台,以交大设计现有的学术力量为基础,邀请国内外相关设计力量加盟交大创新设计学科群,加速“设计学”与“产业设计+建成环境”的融合创新,探索东方设计学的理路,使交大设计快速步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繁荣做贡献。

在随后的大会特邀报告中,原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首先做了《一带一路与文化互建》的主旨报告。张志刚认为,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不仅有商贸合作,文化交往也从未间断过。法显、玄奘、马可波罗、利玛窦、汤若望等中外文化使者,沿着丝绸之路,传播着佛学、语言学、逻辑学、天文学、医学、工学、文学和艺术学等知识,加强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2013年秋季,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与广泛赞扬。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发展道路,“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表现出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给古老的丝绸之路注入了时代精神,也给困顿中的经济全球化的不完善带来了希望,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并成为人类走向未来的共识和共有的奋斗目标。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陶思炎教授以《略论东方设计的民俗符号应用》为主题,探讨了民俗符号在东方设计理论构建中的重要意义。陶教授认为,民俗文化符号的构成系统和生成方式交织着哲学、宗教、民俗、艺术的信息,其潜在的语言修辞手法具有形象与逻辑交并互见的特点,是人的思维与创造的艺术呈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它将在更大的空间里得到研究、创新和应用,将为中国制造注入中国元素和文化精神,并成为惠及世界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养料,展现出东方设计的精深与魅力。复旦大学孟建教授就《国际传媒视域中的一带一路与文化相通》为题,指出“一带一路”作为中国向世界提供的一个公共产品,在其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文化沟通的策略。即一定要建立在多元化的基础上,求同存异,聚同化异,防止“中国模式”的陷阱。同时,要积极建立文明交流互鉴的常态机制,并在官方文化沟通管道畅通的前提下,将民间文化沟通作为首先发展的要义,使之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最后文化沟通要借助世界组织机构来进行。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shjtdxxb.cn/qikandaodu/2021/0128/522.html



上一篇:钢笔画之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建筑
下一篇: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助理教授汤耀辉:脑海深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投稿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编辑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版面费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