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张晨:典型的规划变迁与自然演化的结合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经历城镇化的社会变迁。有别于纽约、巴黎、伦敦等西方的城市扩张,中国实现城市化转型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城镇化的道路。而伴随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经历城镇化的社会变迁。有别于纽约、巴黎、伦敦等西方的城市扩张,中国实现城市化转型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城镇化的道路。而伴随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往往带来的就是乡村人才流失、土地闲置、环境污染,以致于人才凋敝。”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台湾政治大学访问学者张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道。

但是,苏州工业园区在他眼中却是一个例外。

“中国一些城市的首位度很强,比如昆明、成都、西安等中西部省份的省会城市,各种资源集聚,再往周边辐射。而园区和苏州包括昆山、常熟、太仓、张家港在内的其他县市,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各区域发展均衡,城乡差距很小,这是苏南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曾经当过一年基层公务员的他坦言如今对社会发展有着自己的体悟,除了自己的教学研究经历,也与那二十年前埋下的种子离不开关系。

离土不离乡,“在地城镇化”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如何城市化?八九十年代,中国有一大批农民背井离乡,从第一产业走向第二、第三产业,经历了市场的熏陶,也成了‘候鸟’,周期性地迁徙回乡。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离土又离乡’。而包括苏州在内的苏南地区,则开启了‘在地城镇化’模式,当地的一批乡镇企业兴起,农民虽然离开了土地,但走进了工厂。这种‘离土不离乡’的方法,使得苏州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逐步走向一体化。”

在张晨眼中,苏州的城镇化模式堪称典范,古城区的古代文明与园区的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尤其是曾经的苏州乡下——园区的都市化程度令人咂舌。他说自己在苏州大学读书的时候,经常骑自行车去金鸡湖抓龙虾,如今金鸡湖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问及城乡一体化发展具体体现在哪里,张晨告诉记者,医疗保险、养老社保、教育资源等公共服务普惠分布,均等供给。值得说道的是,2012年,苏州城乡医保统筹体系就领跑全国,让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无论城乡,都可以享受到均等化的医疗服务。

他笑称不会为了择校去买学区房,也不会刻意为了所谓“重点”而择校,自己的小孩就在家门口的学校——翰林小学读完了小学,期间他本人还作为“博士爸爸”连续三年给翰林小学的孩子们开讲座。“园区的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家住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这里不仅有微软、华为、同程等企业大咖,还有很多高校、研究院所,学习氛围浓厚,对小孩子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

人的社会需求不只是物质,还有产城融合的人情味

城市化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涌入新的城市,而对于一座新城的认知和认可绝非仅仅是GDP指标。张晨表示人的社会需求除了物质条件,还有心理、文化、政府满意度等各个层面。如何产生对一个地方的牵挂?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一个关键点。

张晨坦言,这些年陆续有一些他在苏大的同事跳槽去了京津沪,心动和诱惑不是没有,但他选择在这里“一颗钉子钉到死”的理由是:我已在此深耕了二十多年,积累了广博深厚的社会资源,而且生活得很舒服。仅仅为了所谓几十万年薪的跳槽“预期”,去一个“高生活成本”和“弱社会资源”的新城市,未必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有容乃大。在他眼中,园区是一座包容性和开放性很强的城市,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模式创新,使得产业和城市更好地融合,让城市充满了人情味。

新的人口融入,如何增加社会互动与融合?园区政府通过引进高校智库专家,购买公共服务,向社会赋权,增强了社会自我服务和管理的能力。“园区有很多专业的社会组织,如果说社会是熔炉,那么它们便是酵母,不断增强社会的互动,让这座城市里的人慢慢发生情感连接,走向‘半熟人’社会。”人们因为互动而熟悉,因为熟悉而信任,这有效降低了社会交易成本,也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张晨对此深有体会,除了苏大的教授,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是社会组织创始人。多年来,他以研究者的视角参与到社会工作实务中,将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推进社会治理产-学-研融合。

从嵌入式到浸入式,园区的城乡变迁如同一幅水墨画

张晨表示,中国的社会发展是典型的规划变迁与自然演化的结合,而园区从一开始的“飞地发展模式”,到今天的城乡全面融合,完成了其从嵌入式发展到浸润式变迁的转变。从中新合作区八平方公里起步,外围都是农村,中新合作区就像是一滴墨,先入为主,再慢慢向周边蔓延,最终形成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文章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网址: http://www.shjtdxxb.cn/qikandaodu/2021/0104/508.html



上一篇:光纤载动智能未来 ——记上海交通大学特别研
下一篇:《振动与冲击》征稿简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投稿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编辑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版面费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论文发表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